普京下令乌军不投降就打死:俄军精准打击法国雇佣军驻地
三月的库尔斯克前线硝烟弥漫,俄乌战场近日爆出重大变局。据俄卫星网披露,普京已对陷入库尔斯克包围圈的乌军下达最后通牒:要么缴械投降,要么被彻底歼灭。这个被称作"哈尔科夫第二"的战略要地,正在上演现代战争史上罕见的围歼战。
俄军装甲集群在无人机指引下昼夜推进。普京身着迷彩军装亲临前线督战,这位73岁的铁腕统帅向全军下达死命令:"48小时内必须彻底肃清残敌!"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在作战地图前汇报称,经过五昼夜猛攻,我军已收复库尔斯克州86%失地,残余乌军被分割包围在苏贾市周边20平方公里区域内。
被围困的乌军第47机械化旅士兵伊万在战地日记里写道:"俄军陶里亚蒂神风无人机像死神般盘旋,每半小时就有战友倒在血泊中。指挥部要求我们撤退,可三面都是俄军装甲纵队,唯一能做的就是向第聂伯河方向狂奔。"英国《金融时报》证实,乌军精锐部队正以每日15公里速度溃退,沿途丢弃的西方装备在雪地里绵延数公里。
俄军针对库尔斯克突出部的战术堪称教科书级别。通过昼夜不停的无人机侦察与炮火覆盖,硬是将西方装备武装到牙齿的乌军精锐逼入绝境。据前线目击者描述,曾经威风凛凛的北约制式装甲车被随意遗弃在泥泞中,仓皇撤退的士兵不得不化整为零,以两三人小组方式在俄军火力网中亡命奔逃。更致命的是,原本作为倚仗的帕兰蒂尔情报系统突然断供,失去战场"天眼"的乌军指挥系统瞬间瘫痪,撤退演变成漫无目的的溃散。
这场战役的戏剧性转折出现在俄军精准打击法国雇佣军驻地。3月5日凌晨,俄军伊斯坎德尔导弹突袭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"友谊"酒店,28名法国雇佣兵在睡梦中灰飞烟灭。俄联邦安全局透露,这些外籍军人正准备增援库尔斯克战场,其通信设备中存有北约训练手册和作战方案。法国国防部虽未正面回应,但爱丽舍宫已紧急召回驻俄武官。
当"友谊"酒店在导弹轰击下化为废墟时,不仅粉碎了西方增援库尔斯克的企图,更暴露出北约介入的实质化程度。俄方乘胜追击,对9国雇佣兵启动全球通缉程序,这招釜底抽薪既切断了乌军外援通道,又让西方陷入道义困境——若继续派遣现役军人伪装雇佣兵,无异于坐实"国家恐怖主义"指控。
深入分析战局演变,乌军此次溃败实属多重因素叠加的必然结果。自去年冬季开始,俄军就采用"钝刀割肉"战术,通过无人机24小时封锁补给线,使得困守库尔斯克的乌军陷入"温水煮青蛙"的绝境。缺乏民意基础的桥头堡、捉襟见肘的后勤保障、失去代差的武器装备,这些致命短板在俄军立体化打击下被无限放大。而美方关键时刻切断情报支援,更如同抽掉了乌军作战体系的"中枢神经"。
值得玩味的是,这场战役正在重塑俄乌双方的战争逻辑。当俄军将雇佣兵定性为恐怖分子进行全球追逃时,实际上是在为北约正规军的潜在介入设置法律禁区。而被俘英国雇佣兵面临的19年刑期,无异于给跃跃欲试的西方冒险者敲响警钟。正如观察家所言,克里姆林宫这步棋既在战术层面瓦解了乌军抵抗意志,更在战略层面为可能的冲突升级划出了红线。
眼下最耐人寻味的悬念,是泽连斯基当局会如何收拾这个烂摊子。前线士兵"遭背叛"的怨气、西方盟友若即若离的态度、国内愈发尖锐的矛盾,都在考验着基辅政权的危机处理能力。而莫斯科方面显然深谙"围三阙一"的兵法精髓,在施加军事高压的同时,始终为政治解决留有回旋余地——毕竟,不战而屈人之兵,方为上策。